公园相亲角折射中国部分未婚族父母的焦虑

北欧中华网报道: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(记者程露、姜辰蓉、孙雯骥)曾是明清皇帝祭天、祈求五谷丰登的天坛公园,如今被一些焦虑的中国父母赋予新的愿望:祈求单身子女尽快成婚。
情人节前的一个寒冷早晨,77岁的张文(化名)像往常一样来到天坛公园的七星石,希望在这个聚集了几百名家长的相亲角找到理想的儿媳妇。
一条曲折的步行道上,整齐地摆放了数百张A4纸,上面写有子女性别、年龄、学历、工作单位和择偶标准。有些较旧的纸,四边还贴上了透明胶带。
“这是谁的?赶快挪一下,过红线了!”王姓保安对着人群喊道。公园有专门负责维持相亲角秩序的安保人员。虽然到岗不足一年,但他对这里已有所了解,称“相亲角”至少有十几年了。
张文一边抱怨保安唠叨,一边把手写的相亲广告挪到红线区域内的一棵大树下,又压了几块小石头,防止它被风吹走。
她说,自己的独子45岁,名牌大学毕业,现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。
一个戴口罩的母亲在她身边徘徊,似乎对这份“相亲广告”感兴趣。
“你们哪儿的人?”张文面无表情地问。
一听对方不是北京的,她干脆地回应:“我们不要外地的!”
张文从始至终没摘下自己的太阳镜,她要求女方是北京人,且最好有住房。
“我儿子跟我讲婚姻就是谈婚论‘价’。古代人讲究门当户对,其实是对的。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有文化素质、家庭背景等因素都需要考虑。”她说。
像这样多由父母出面的公园相亲角在北京不止一家。
“来公园相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总比坐在家里等强。”一位陈姓家长说,“这里的好处是可以看看对方的父母和家庭。如果双方家长谈得来,就会留下手机号码,安排子女相亲。”
陈的女儿32岁,在外企工作。陈希望找个北京女婿,最好有房,不抽烟不喝酒,工作有能力。
陈还是听女儿说起有公园父母相亲角的。女儿朋友的父母在这里成功为孩子找到了另一半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。张文在相亲角等待了三四年,而陈也暂时一无所获。
数据显示,2015年,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224.7万对,比上年下降6.3%。
结婚成本的上升、工作和生活压力、社交圈子小、婚姻观的改变让很多年轻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,这加剧了像张文这样的家长的焦虑。
“这就是还债。我当年32岁才结婚,我妈就着急。现在轮到我着急我女儿了。”一位王姓母亲说。她30岁的女儿在北京一家中医药企业工作。
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2016发布的《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》显示,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催婚;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,86%的受访者被催婚,女性比男性还高6%。
子女的婚事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,他们担心家族血脉无法传承,担心自己老了或去世后子女没人照顾。
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愿意被家长干预。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李婷(化名)并不着急结婚。
“我妈打电话第一句问我吃饭了没,第二句绝对切入正题,问什么时候结婚。”李婷说。为了避免远在山东的家人让她相亲,她撒了个谎,说已有男朋友。
“我从心里排斥父母的过度干预。本身到了30岁还单身就很尴尬,父母再催婚我更觉得有压力,甚至觉得自己不孝。”她说。
在李婷看来,如今许多人对婚姻期许更多,房子、车子、户口等物质条件都变成了婚姻的前提。
“但如果遇到对的人,所谓的条条框框也就没了。比起物质,我更看重是否有相似的价值观、消费观和婚姻观。”她说。
中国大型婚恋网站珍爱网情感专家张莎莎说,公园相亲角反映了父母希望孩子得到幸福的迫切愿望,但这种方式缺乏有效的监管途径。此外,即使得到真实有效的异性联系方式,后续单身男女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是父母无法代劳的。
今年的情人节,李婷注定又要一个人度过。“我的婚姻必须基于爱情。我相信能等到那个对的人。”她说。(完)

编辑 陈雪霏